2018年11月2日 星期五

譬如蓮華,水所不染


譬如蓮華,水所不染
如果你能對過去那些令你跳腳的事情,產生平和的反應,那麼你就能像蓮花那樣,不受汙泥所染。



有人問Emmanuel: 「開悟後,人生會突然改變嗎?」

他回答: 「會,也不會。
外在的環境由較密的東西造成,需要較多時間改變方向。但對於相同環境的內在經驗,能立即改變,而且永遠不會再回到原先的樣子。」

那我們要怎麼做到 對於相同環境的內在感受,能立即改變?

我提供下列的建議方式: 花些時間去審視令自己跳腳的事件,找出自己的核心信念,轉化它,或傾聽「事情」想要傳達給我們的訊息。時間久了,經驗多了,就能培養出這種能力: 在每件事情上面看見背後的祝福,不被表象所矇蔽。自然就能對於相同環境的內在經驗,產生立即的改變,而且永遠不會再回到原先的痛苦上。


我們來看看二個實際的例子

第一例 我很氣別人質疑我

小美甲說:「醫師,昨天在公司發生了一些小事,當下的第一個反應是「又是我!」「為什麼這種事又發生再我身上,我不想被當成目標被針對!」,現在仔細想想,我更氣的是「為什麼不相信我!為什麼要質疑我?我就是會把事情做好的人啊,為什麼要被你們質疑?你們該去質疑的是別人吧,做事隨便的人到處都是,而我已經做到這個程度了,你們不感謝我反而還質疑我!

我真的很討厭被質疑的感覺,它讓我覺得自己很像白癡。但我就不是那種人啊!我回去再看前一天你貼給我的文章,我發現自己就是小美,我非常討厭被貼標籤「你是個不負責任的人」,也討厭不負責任的人,然後我每次都很衰要幫別人擦屁股善後。

反思自己:一、我討厭別人質疑我,但我常常會去質疑別人,因為我根本不相信別人會主動地把事情做好。
二、我非常討厭被貼標籤「你是個不負責任的人」,也討厭不負責任的人,然後我每次都很衰要幫別人擦屁股善後,帶著一股怨恨和不甘想著:怎麼又是我!
我承認自己把事情撿起來做不是因為我真的想做,而是我怕別人覺得我不負責,或是我可以藉此成為別人口中的好人、負責任、值得信任的人。
我想起小時候的一些感受,但我沒辦法想到非常具體的事件,所以到這裡我就卡住了,總覺得還差一點什麼...

我回應:妳為什麼怕自己不是好人呢?」

「我還真沒想過這個問題!不過我可以確定,我之所以選擇成為一個好人,也是在尋找一個安全感,能夠從別人身上得到肯定。」

「妳看得出來妳在遵循什麼嗎?」

「我剛剛想到一件事情,當別人相信我的時候,我會覺得自己是被肯定的。反之,就是被否定,所以我才那麼不爽!」

「妳渴望被人相信,被人肯定。」

「對啊,又繞回之前討論過的信念,我渴望被人相信我有價值,我真的有完沒完...我對此深信不疑...

「這就是妳所遵循的!問自己,什麼樣的人才會迫切需要别人的認可?」

「不相信自己價值的人!」

「妳就是。」

「對!我就是。怎麼有點悲傷...

「這就是你緊抓不放的信念!」

「但我為什麼要一直如此不相信自己的價值?」

「因為妳被教導妳是沒價值的人,除非妳努力證明。」

「對,我常常想起我爸媽說的話:你連這個都做不好以後還能幹什麼!所以我很討厭廢物。」

「然後妳相信了,妳內心深處有個被妳視為廢物的部分,等待被妳接受,妳長期打壓它,攻擊它,掩飾它。」

「我真的很愛貼自己標籤,我很重視自己的形象。」

「非常重視自我形象就是害怕别人看見那些妳想掩蓋的樣子!
這件事,從表面看來,妳在氣別人質疑妳。實際上,是妳先質疑自己,否認自己,公司的同事只是把妳的內心戲給演出來而已。所以妳其實在氣妳自己!

「我不接受自己可以有任何樣子嗎?」

「是的,你只能接受某種特定的樣子。」

「好的樣子。
例如我無法允許自己在別人面前喝掛,所以我對某些人的形象會非常討厭,那都是我抗拒的!」

「妳那麼厭惡某種別人的形象,卻沒覺察到那些正是妳想打壓,害怕,否認的自己某些的樣子。長期以來被妳掩飾的部分正在抗議妳怎麼如此對待它。今天這個事件的怒火,就是由它發動的。」

「那我該怎麼讓他不要那麼生氣?」

「他就是妳!」

「我想跟他和平共處。」

「可是妳常常遮掩他,把他當成廢物,這種態度怎麼跟他平和共處?」

「我要怎麼改善自己的態度?」

「如果有人把妳當成廢物,妳希望他怎麼對待妳,才能和平共處?」

「把我當成正常人,拿掉廢物的標籤。」

「妳想告訴他什麼話?」

「我想跟他說,你會覺得我是廢物是因為你不懂我啊!可能別人看你也是廢物,只是你不知道而已。這樣講完,好像會吵架。...你如果認識我更多一點 也許你就會喜歡我這個廢物。」

「那就對自己說,「那些我害怕看見的自己的部分,我過去不懂你,所以才會打壓你。現在我想打開心去理解你,或許再給我一點時間,我就會喜歡你。」

「好。」

「那妳現在還會生同事的氣嗎?妳還會氣他們質疑妳嗎?」

「不會!就是一種「喔~」的感覺。我沒有想到事情的連結可以這麼深,每次探索自己得到的答案跟我預設的都不太一樣!」

「把剛才那些句子寫下來,貼在牆上,常常看它,唸給自己。」

「好!」

「妳已經是不同的人。仔細讀今天的對話,多看幾次,妳會有更多的了解。」

「好!謝謝你。」

過了幾天,小美說:「看了幾次我們的對話,想起小時候常常想玩耍,或是做一些小孩玩樂的事情都會被罵,做這個不行、做那也不行,因為我必須要成為一個「有用」的人,成為這種人的同時,必須拋棄很多屬於我的看似很「廢物」的部分,去遵循不屬於我的部分...以前不懂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現在懂了,就很想把別人套在我身上的那堆教條全部扔掉,燒光!謝謝你醫師,讓我看見這部分,我終於知道我為什麼那麼喜歡史努比裡面的查理布朗了。」

「查理布朗非常可愛,單純率真,他很享受做自己的快樂。妳也可以如此。」


最後我想對小美說:「妳以為的自己,害怕的自己,其實並不是妳的真實自己。但是過去妳一直抗拒它,結果它就變成妳的某個害怕的自我形象了。如果妳持續向內探索自己,逐漸釋放那些不屬於妳的東西,妳終將見到一個明亮、喜悅、放鬆的自己。」


第二例 他決定離開我
小美乙說: 「老師我跟我男友分手了,我還是沒有過關😭

我想引導小美去閱讀自己,而不是找我要答案。所以我反問她:「為什麼妳自動地把它當作一件災難?妳的想法和理由是什麼?」

「因為他是我的最愛,我們不能繼續我很難過。我的想法是我很懊悔,為什麼對方比我早放棄,為什麼我們之間無路可行。分手就是別離,我也不知道是否再能遇到別人。也許就孤老一輩子。因為我在乎這個人,所以我不情願放。他是我最捨不得的人。」

「所以「他的離開」代表妳將孤老終身?」

「他的離開增加了我孤老一生的可能性。這個節骨眼上,我只能想到痛苦。他是我目前唯一愛過的人。」

「那麼「他的離開」代表什麼?」

「我想想……代表我沒辦法跟他一起一輩子,代表我不是跟他走到最後的人。」

「那他的離去,等於「妳被如何對待呢?」

「他想在一起就在一起,想分就分,一切都隨他心意的感覺。
所以他說他也很心痛,說傷害我很抱歉時,我並不相信。我好像永遠都是被拋棄遺棄,不是第一選擇。我覺得自己不夠好,要是我夠好,他就會想娶我跟我共組家庭。我覺得我們之間還有很多結沒打開,怎麼就這麼結束了。」

「如果妳一直在下面的想法打轉:
他想在一起就在一起,想分就分,一切都隨他心意。所以我並不相信他說他很心痛,也不信他會感到抱歉。

我好像永遠都是被拋棄遺棄,不是第一選擇。

我覺得自己不夠好,要是我夠好,他就會想娶我跟我共組家庭。

我覺得我們之間還有很多結沒打開,怎麼就這麼結束了。

妳的心情會如何?」

「我會覺得難過,然後好像把自己套進悲劇女主角的角色裡。我想放下,嘗試放下,但那力道還不夠,所以我還不甘完全放手。這是我第一個投入感情的對象。但緣淺也只能放手……

「先別放手!請妳仔細思考,妳想從他那裡得到什麼東西?

「我想要他愛著我、陪伴著我。」

「所以妳覺得自己不夠好,才無法獲得他的陪伴與愛嗎?」

「說實話,我的確這麼想。如果我夠好,他一定會選我。」

「那妳會不會更想從他那裡獲得「妳很好,妳有價值,很值得他愛」呢?

「我當下的確有這種念頭,但我抓越緊卻是徒勞無功,便讓這樣的念頭離開。」

「妳願意給妳自己陪伴與愛嗎? 妳願意給自己足夠的肯定,「我很好,我值得被疼愛」嗎?妳可以無條件支持自己嗎?」

「老師,這好難啊……我知道要愛自己,做自己最好的陪伴,可是我從小就不喜歡自己。我其實很羨慕那些對自己(的外表)很有自信的人。
我知道我有眼有鼻有張正常的臉,但我始終覺得自己又肥又醜又矮!」

「他就像一面鏡子,反映了妳對待自己的方式,妳害怕自己沒有價值,不值得人愛。但這只是一個想法,不是事實!
如果妳沒有下面的想法:
他想在一起就在一起,想分就分,一切都隨他心意。所以我並不相信他說他很心痛,也不信他會感到抱歉。

我好像永遠都是被拋棄遺棄,不是第一選擇。

我覺得自己不夠好,要是我夠好,他就會想娶我跟我共組家庭。

我覺得我們之間還有很多結沒打開,怎麼就這麼結束了。

妳的心情會如何?」

「我的心情不會難過與自責,反倒會心疼他。
如果沒有這些預設,我會心疼我這個男朋友。
我覺得他也很痛苦,也承擔了不亞於我所擁有的恐懼與自卑。
我想好好關心他,協助他解決問題。」

「妳很善良。」

「啊哈哈哈,我也這麼覺得。
但我希望我可以更有能力,也更願意去付出。
就像,如果我能完全接受自己的模樣,無條件愛自己,也能打從心底幫助別人,不求回報,只是單純希望對方好。
可是我還是希望能有回報,做好事也在累積陰德。
但當我意識到自己有這般心態時,我也很難受,覺得自己不夠有能力,也不夠乾脆,只是想要有好的回饋。我想協助他,但或許最後我也還是會要求他也需要如我為他做的那樣,幫助我或是愛我。我畢竟自私自利。」

妳已開始審視自己了,請妳多讀幾次今天的對話。妳會發現一些妳之前沒注意到的東西。」

「好」

過了一會兒,小美乙又傳line 説:「老師,我好像有點眉目了,寫下來讀過一遍之後,覺得還少了點什麼。您可不可以提示我一些?」

我說:「去探索「什麼才是真正綁住自己的東西?

「是我自己綁住了自己,是我的過去經驗以及對未來的恐懼綁住我自己。
而我也想綁住他。
我執著於「如何走下去」,但那是未來的事,太遠了。
回歸當下,要著眼於解決各自所遇到的難關。
協助彼此找出一條路,然後前進在各自的人生路上,而不是綁在一起走。」

「妳從這段感情中學到了什麼?」

「學到了原來我不用特別為對方做些什麼、「付出」跟「犧牲」什麼,他也會愛我與信任我。而我也能這樣愛他與信任他。

然後我意識到我竟然一直要求他付出與犧牲……

「妳的心情如何?仍然痛苦不已嗎?」

「好多了,頭腦也清楚多了。
我從哀傷到憤恨,再到充滿愧疚。
但我仍捨不得這個人。」

「妳還會有新的洞見。請妳再多看幾次我們的對話,它會給妳靈感的。」

「好」

隔了幾天,我收到一個內在的訊息,突然有想和小美分享的衝動,於是我主動傳line 給她:「我結婚十九年,讓我分享我所知道我和老婆在一起的理由供妳參考:

先做自己,然後再服務對方。

因為如果我不先做自己,我怎麼幫助老婆呢?誰會需要一隻已經陷入流沙的人所伸出的援手?

我和老婆在一起是有原因的。
我意識到,在更高層次上,我們的共同約定:誰先覺醒,誰就去幫助另外一個尚未醒過來的人。

在突破的同時,覺醒者也釋放了自己最後一個恐懼。因為他解脫了最親近人的期待與焦慮,能夠在對方的冷漠、暴怒、失望與痛苦等種種人格的反應下,安住於真實的自己上。

而且覺醒者知道,尚未醒過來的人會一時難以接受,極力否認自己需要看到對方覺醒,因為當對方不再滿足他的期待時,他就必須面對他自身的期待、要求和恐懼了。在那之前,他輕易地把它們都推給對方,所以他不需要去面對。

覺醒的人沒有強迫未清醒的人應該如何,他只是單純地做自己,他知道不會再走回頭路,擠壓自己去餵養對方的要求、期待和恐懼。他變成一個明亮的例子,而且允許對方有足夠時間,去處理他自己的生命課題。
這就是我們的靈魂協議:「先做自己,再服務對方,然後讓他也醒過來。」

小美乙回應:「老師早,謝謝您這封訊息,讓前幾日以來壓在我心上的無力感消失了。我還需要再反覆讀個幾次,再摸索出一些自我覺察與洞見。」

到了下午,她再度回應:「老師,我想我找到真正的答案了。
您問我:「什麼才是真正綁住自己的東西?」

我尚未遇見我男友之前就在想:「在30歲那年,我一定要出國工作跟生活。」但我一直拖延,沒有去實踐。覺得自己沒錢又沒實力,還快30了……
現在仔細想想,是我自己不願意(不敢)去法國,因為上次的旅行讓我覺得他們很冷淡,不會接納我這個外國人。

但事實並非如此。我往下挖掘,其實這無關國籍,是我自己的問題。

從以前,只要換個新環境(或新公司、新城市,認識新朋友),我都會感到不安,怕別人覺得我是麻煩、怕別人覺得我很笨、很醜、很討厭(有夠深的自卑)。

小時候,我只覺得陌生與未知很新鮮有趣,亟欲探索,但忘了從什麼時候開始,對新鮮、陌生的人事物,我第一個反應是:恐懼。

歸根究柢,是我一直沒有接納、認同自己,更不相信自己的實力(老是想自己的缺點、自己不夠好),甚至覺得自己很笨,所以總是害怕,只好躲在自己舒適的小圈圈(台灣、一切我所熟悉的人事物)做著夢──以為找個外國老公,就能讓我在國外生活了。然而,想抄這樣的捷徑卻永遠抄不到……

這次是個轉捩點,看似要分手了,其實是一股力量逼我去面對自身的恐懼,正視自己的夢想──想要在海外生活、工作,要我真正靠自己去執行這件事,而非藉由他人之力。我要學習相信自己的一切,認同、接納。

是啊!一個無法接納自己的人,別人又怎麼會接受她?一個不喜歡自己的人,別人又怎麼會喜歡她?

這是個轉機與契機,要我去嘗試與碰撞。
我男友是個媒介。這次的事件是要我跨出那一步,否則我永遠只是躲在一個小框框裡不上不下,又自怨自艾、怨天尤人,覺得自己空有才華(弔詭的是,覺得自己有才華,但當機會真的來臨時,又害怕自己做不到!),卻沒有機會往外一試。
原來都是我侷限住自己、是我不敢跨出去啊!去實踐我的夢想,就是做我自己!」

「妳好棒👍妳向內探索了自己!這段感情想要帶給妳的禮物,就是讓妳觸及妳最深的存在,回到自己。我鼓勵妳把這段文字翻譯成法文,寄給他。」

「哇...好!」

「我終於有呼吸到空氣的感覺~
老師,雖然我這樣問可能很傻,但我還是希望能夠有個...答案,這段感情應該不會就只到這裡為止吧?」

「等妳把「信」寄給他,妳會看到它究竟到那裡的。何不妨讓事情自己變得明顯起來,而不要患得患失地要求它應該如何!

「真的!謝謝你!我要去實踐我的夢!不要只是等待別人幫我圓夢!」


後來過了幾天,小美再度傳訊息給我:

「老師,我要跟您分享,我跟男友正式分手了,雖然我哭了一小下,他說不是因為我的問題,只是漸漸對我感覺不到愛了。

然而,我現在的感覺卻非常輕鬆與開心,真的很期待我的未來,而且我要出國工作跟生活,正在找那敲門磚。

老師,真的真的很謝謝您,我好開心啊!

我也非常的開心! 」



附録
我譯自《雜阿含經》第一卷第十經。

這是我所聽到的:

當佛陀住在舍衛國祗樹給孤獨園的期間,有一天,佛陀為所有的出家師父開示:
「用眼睛去看事情的表象,是無法看見永恆的真理,非永恆的真理會帶給人痛苦,而痛苦並不屬於我,不屬於我的東西就不會是真實的自己。以這種認知,明白事情從來不是表面看起來那樣,來觀看事物,可稱為正觀。

情緒感覺、思考模式、行動和認知也像眼睛看到事情表象那樣,無法看出永恆的真理。不是永恆的真理就會帶來痛苦,痛苦不屬於我,而不屬於我的東西,怎麼可能是真實的自己!像這樣不憑表象去感覺、思考、行動和認知人生的遭遇,就叫正觀。

我的學生啊!要學習這樣看自己的人生境遇,不被事情的表象所困擾,不被以前的情緒感覺、思考模式、行為和認知所束縛。安住在真實的自己。我說這樣就可以解脫生老病死、憂愁、悲傷、痛苦和煩惱。」

那時候,所有的出家師父聽到佛陀的開示,都很開心地遵循其教導。

原文如下: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色無常,無常即苦,苦即非我,非我者即非我所。如是觀者,名真實正觀。如是受、想、行、識無常,無常即苦,苦即非我,非我者即非我所。如是觀者,名真實正觀。

聖弟子!如是觀者,於色解脫,於受、想、行、識解脫。我說是等解脫於生、老、病、死、憂、悲、苦、惱。」

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