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25日 星期三

我們在外面所尋找的,我們早已擁有。

凡是我們想從別人那乞求的東西,都是我們以為自己沒有的。因為我們不願意先給自己,所以無論其他人怎麼給我們,都無法真正滿足我們。這些東西包括愛、尊重、肯定、支持、依靠、成功、財富和快樂...

於是時不時地,我們反倒會吸引更多「我覺得自己缺乏那個東西」的體驗,直到我們願意先給自己,讓自己沉浸在滿足它的振動裡,才能結束這種痛苦渴求的模式。

一旦我們真的給了自己所需的東西,內心便能發射出「我有之而且我知道所來之處還有更多」的振動頻率,不久之後,外境自然會反映出這種豐饒的實相。

一個案例
小美:「昨天發生一件事情,我還在探索他帶來的禮物。我高中時跟隔壁班的同學比較要好,其中一個說她要結婚了,結果我很興奮的去找了最要好的朋友,說我們可以安排一起去旅行跟參加婚禮。她跟我說她已經跟她們班有約了,不方便帶我一起參加,很早之前新娘有偷偷說,所以她們規劃很久了。

我的第一個反應是覺得我被排除在外了很錯愕跟傷心,第二個反應是覺得很無奈,好像我一直在遇到這樣的事。我發現,我最害怕這種格格不入沒有歸屬的感覺,因為我的不安,我一直以為我需要拉著別人當我的支持。

我開始在思考,這樣的主題體驗是否含有我要學習的事?這會不會是我把自己關起來了,到處都在抓,其實我的學習是,如何自己一個人也很穩定且來去自如?」

我説:「被排除的經驗是你一直遇到的模式;格格不入頻率容易吸引來這種實相!」

「不太懂?這種實相指什麼?」

「妳的體驗,這個排斥事件,就是你的實相。」

「對!」

「只有妳才會有的體驗,就是妳的實相。而許多人共有的體驗,就稱作群體實相。」

「是因為我關注的焦點在這裡嗎?」

「是的。而且,除非妳定義它,認為它是什麼,否則根本就沒有物質實相的體驗會產生 因為妳認定它是排斥事件所以妳感受到錯愕跟傷心

「原來是我的定義可以決定的!」

「妳的定義決定你的體驗。但是妳離不開妳內心真實的感覺,妳會不自覺的往那邊去想。因為有格格不入,害怕被排斥的感覺一直存在妳的內心。  所以,妳到底想要從中學到什麼東西呢?」

「學會每個人都是獨立的?每個人本來就屬於自己?我需要自己接納自己?」

「這樣回答太空洞了。讓我換個方式問妳,如果沒有這些遭遇,妳就不會了解什麼?」

「不了解被排斥的人的感覺。」

「就是這個! 被排斥的痛苦!」

「這是我要學的?我已經知道了呀!」

「看深一點。妳知道自己的難受,但妳可曾覺察到妳也會無意識地排斥ㄧ些人嗎?妳認為某些人不夠努力、不入流和不認真,虛度時光,有些同學甚至已經被妳打X了!」

「啊...好像有。我也會覺得我想跟「更好」的人在一起。無意識把人分等級。」

「排斥即批判。有時候甚至妳的男朋友的某些性格也會被妳排斥。他們不好受,但是妳卻沒有察覺。所以相同的模式就一再來找妳!妳並沒有學到其中的教訓。」

「難道我不能有不喜歡的特質嗎?」

「不喜歡和排斥是二回事。前者在聲明妳是誰;後者在批判別人不好。」

「原來有這個差別,我一直在練習允許自己可以不喜歡。」

「例如,當妳說不喜歡游泳,妳就是一個不喜歡游泳的人。但妳說妳排斥游泳,妳便給了它審判!」

「我懂了,我好像很容易會跳到「對」、「錯」,只是我不喜歡,我就覺得這件事不對,然後就排斥。」

「妳可以不喜歡游泳,但要承認它的價值。因為它對別人很好。」

「啊,我要看到它的價值,即使我不喜歡或是不認同。」

「沒錯。那麼喜歡游泳的人會理解妳,因為他們會認同妳喜歡別的東西。可是如果妳審判了游泳,妳將惹惱他們!」

「以前我會勉強自己去假裝沒有不喜歡。」

「這是沒有必要的,那會阻塞自己的能量流動。」

「我發現審判的聲音也很會對付我自己。」

「妳批評了別人,自然也會批評自己。這是同一件事。」

「當我能理解而非審判時,我內心對於被排斥的恐懼會消除嗎?」

「這是二回事,不過它會增加妳的明晰。我們還得回到這個事件上面。」

「我這次試著這麼做:我告訴那個朋友,我能理解畢竟不同班,只是感到可惜我沒辦法一起。他回應我可以之後約去他家過夜玩耍。我好像沒有以前會的那麼難受。」

「可是妳的內心還是覺得怪怪的。」

「對啊!」

「因為妳還沒有收到這事件想要傳達的訊息。」

「我開始去回想自己生命中的朋友關係,就覺得越來越低落,我好像一直在四處抓取什麼,分散了注意力,但其實真心喜歡我的人不是沒有。」

「妳的問題出在,妳想從別人那裡獲得注意和接納。」

「對!」

「妳以為你沒有這些東西。這是妳潛意識的想法!」

「我以為我沒有注意和接納。所以其實我有?我要學的是發現我有嗎?」

「不是學習如何擁有,而是更深地了解妳有之。」

「好像隱約有感覺到是要回到自己身上,怎麼了解?」

「妳覺得別人要怎麼做?妳才會有被接納的感覺。」

「會主動想到我,把我視為團體的一份子,願意接受我的任何決定與反應。」

「還有呢?」

「重視我的感覺,喜歡我的一切,會站在我這邊,會為了我付出,能夠跟我有深入的交流。」

「說得太好了!把你所說的那樣對待你自己「我會主動想到自己,把自己視為團體的一份子,願意接受自己的任何決定與反應,重視自己的感覺,喜歡自己的一切,會站在自己這邊,會為了自己付出,能夠跟自己有深入的交流。」


「就這樣?在任何時候都這樣嗎!我不用也對別人這樣嗎?」

「先別急著質疑,試著再唸它三遍。然後看看自己還需要從別人那乞討注意和接納嗎?」

三分鐘後小美說:「好像不需要了,因為我自己就ok呀!」

「因為妳都有了!」

「對耶,我都有了。而且,其實我男友也是這樣對我的。」

「可是妳之前並沒有如此對待自己,所以不管妳的男朋友怎麼做,妳都覺得不夠!」

「對!原來如此!」

「付諸行動,做到這段話的內容。直到你有非常確定的感覺為止。這就是對自己已有的東西的更深了解。」

「好!」

「現在你還有覺得怪怪的嗎?」

「沒有啦!」

「這代表妳真的收到它的訊息了。」

「我終於發現你說的,我明明有,卻一直跟別人要。好好笑,哈哈哈」

「因為之前妳的潛意識認定妳沒有!而現在妳改變了。」

「其實我想追求的東西,我本來就有,是嗎?」

「妳在外面所尋找的,妳已擁有。一旦妳付諸行動,妳潛意識所相信的想法就會改變。不久之後妳的體驗就會契合新的信念。」

「所以我從來就不是要學習如何擁有,而是去學習更深入了解我已有的?」

「正是如此!」

「每個人擁有的都一樣嗎?每個人都是如此圓滿?」

「每個人都不一樣,但是都可以很圓滿。」

「我還能夠如何發現我有什麼呢?」

「就讓妳日後的境遇告訴妳吧! 因為每個妳以為妳匱乏的東西,都會幻化成是妳的實相,目的是在告訴妳,妳誤解了自己什麼。」

「每個我缺的東西,都是我有的,是嗎?」

「當然。上天早就把圓滿送給每一個人了。等待妳更深的了解自己,探索自己,回憶起自己的美好。」

「好像深夜加油站遇見蘇格拉底,謝謝你。」

「我也謝謝妳的分享。」

「我開始相信我擁有值得探索與行動的美好。」

「一定要做到:主動想到自己,把自己視為團體的一份子,願意接受自己的任何決定與反應,重視自己的感覺,喜歡自己的一切,會站在自己這邊,會為了自己付出,能夠跟自己有深入的交流。以便在內心獲得一種非常確定的感受!」

「好!」


過了三天小美又傳line 給我,她說:「後來我主動詢問其他可能會去參加的同學,有幾個人回覆我還不確定是否能夠參加。我已經決定到時候一定會要去參加婚宴,並且如果沒有其他人與我一起,就安排一趟自己的小旅行。」

我回應:「太好了,這種安排令人感到開心。一切操之在自己的感覺真棒!」


附錄
「你說你想要成功,而宇宙說好的,你是那樣 (就如你潛意識所認定的那樣發生) 。所以你想要成功,就產生出你缺乏成功。你想要有錢,必然產生出你缺錢。…(因為你一定是在下意識裡深信自己沒有,不然你怎會汲汲向外渴求它) ,結果你就會有這些缺乏的經驗。」                                   與神對話第一集
                                        



2017年10月13日 星期五

吸引力法則與反射法則

人類要從肉身的感官中去覺察自己的振動頻率,基本上非常困難,所以造物者才會在其中設計了吸引與反射法則,讓我們可以透過外境來覺察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實際上,我們的體驗和我們在這個世界中所感知的一切,都是自身振動頻率的反射。

只要我們發射出頻率,它最後都會反射回來。雖然東西的形式(表象)可能跟當初設想的不太一樣,但在頻率上絕對毫無差異。

一份工作會吸引我們,關鍵不在工作的內容,而在於它的震動頻率。一個人之所以吸引我們,只因為他射出的震動頻率。人容易迷失在表象,但那內在振動的吸引力才是關鍵。例如某人滿口夥伴信任互利,做事積極努力,但他實際的振動頻率卻是匱乏缺錢,我很差勁,渴望被認同,那麼他會吸引來一群相似想法的人。表面上,吸引來的人都認同他做事積極的態度與滿嘴信任互利的教條。骨子裡,他們卻在一個缺錢匱乏,害怕不被認同的震動裡互相共振著。日後他們將為了各自的理由,共同創造一些事件,以便學到必須的教訓,震醒自己,放掉不適合的信念。

這就是為什麼我那麼常鼓勵人走在覺察裡,真正在內心下足功夫。因為自我覺察的重點就是發現自己射出什麼頻率!

如何發現自己射出的振動頻率?
發生一件事情,就請誠實地挖掘你創造那件事的真正動機,你做它時的想法與情緒,以及你對它的反應。

舉例來說,如果你是室內設計師而你接了一個設計案子。那就問自己:
一、你出於什麼動機去接這個案子? 深入探索,直到它如水晶般清澈。
二、仔細回想自己如何面對它,過程中你是怎麼看待它?
三、你的反應如何呢?正面或負面。

動機:一開始可能覺得是為了賺錢才接它,經過深入探索後,會發現是自己害怕沒錢,才勉強接這個案子。於是看見自己正在發射出缺錢的與抗拒的振動頻率。
過程:接著回想自己工作的經過,發現自己對施工師傅很不信任,覺得很多細節與環節都做不好,於是發現自己正在發射審判別人與擔憂工作不順利的頻率。
反應:發現自己不開心,抗拒與不舒服。這意味自己發射出負面的振動。

根據這些自我覺察,幾乎可以確定你將反射什麼經驗回到自己身上。

從另外一方面來說,反射作用可以讓你從外在的環境中覺察自己的振動。如果發現有偏差,自己並不喜歡,那就趕快整合它,把自身的頻率向上提升。讓原本反射的東西對不上你現在的振動。那麼本來很可能發生的事情就會改變,因為你已經是不同的人。

調高頻率的方法在於整合舊的想法、放下批判。這需要足夠的誠實和不斷的審視自己的想法。一旦頻率變了, 吸引你的東西就會跟著改變。而反射回到你身上,以便和你的新的頻率相呼應的體驗,也會跟著轉變。


一個整合的實例

有一天擔任小學老師的小美line我,她問道,遇到上層的壓迫者(指校長)是否要讓自己努力爬上更高位置來反制他?還是用新的思想的觀念,接受自己身處下層,被壓迫只是吸引力的結果,所以只好忍受?


我告訴她,這兩個方式都會帶來衝突和混亂,請她再想想其他的方式。而且反問她,是否真的理解新的思想?

沒想到她直接回我,她不了解新的思想,而且她不需要新的思想! 這個意外的轉折讓我意識到她有一股非常強烈鬥爭的慾望,我不想捲進去,便以「請你走你自己的路和條條道路通羅馬」來結束對話。

對話是結束了,可是小美的能量還卡在我的胸口,我並沒有喜悅的感覺。

深入探究自己的內在,我發現我論斷她是作繭自縛的無知者,內心衝突混亂,很難纏。和她談話很不舒服。

然後我對自己的服務和文章缺少100%的信心,所以當她否定它時,我便有「那就不要看!」的怒氣。因為我覺得她糟踏了我的服務而且否定了我的分享。

問題是,我何必審判她?我是光之靈,難道她不是嗎?雖然我讀出她源自獵戶星的沉重業力,但她也在為自身的成長尋找出路,這麼勇敢,不是值得我稱讚歡呼嗎?我在幹甚麼?

或許她感覺到我對她的論斷,所以才引起她的攻擊?那麼作繭自縛的無知者,不就是我自己嗎?

而且她讓我對「自己的文章和對話」再做一次更深入的反思。我做這些事情的動機難道是為了別人的稱讚嗎?不!我不需要這種東西。我做這些事,只是因為我的熱情和喜悅。我像一隻喜歡呢喃的小鳥,所以我唱歌。我更加確定這點。

此外,還有一個「快速結束對話就是不好的」想法。這代表我在要求這事情一定得這樣或那樣,不然就是不好。她在幫助我放掉一個信念:「我以為我是仁慈的。而仁慈的人必須給別人一種溫馨幫助的感覺。」一旦我沒有給別人這種感覺,我會以為我做錯了什麼!

這不是仁慈的定義,這是僵化的,限制自己的信念。

為什麼仁慈就是這樣的刻版?誰規定仁慈就只能給人一種溫暖幫助的感覺?為什麼我一定要用自以為的形式,才算是幫助到她?而且用它來審判自己?

會不會切斷對話,對彼此才是最好的服務?因為我省下了處理她的能量。或許她當時還不想改變,而我也不必白費功夫,這樣不是皆大歡喜嗎?

她不是也用「否定與切斷連結」的獨特方式來服務我探索自己的內在嗎?這個經驗不也幫助我更加了解自己嗎?

當我不以「我不仁慈」來批判自己時,我突然鬆開了我自己。
當下我的內心突然浮現一句話,「只看事情的表面,你會以為這是不歡而散,但骨子裡,就她和你而言,卻是最好的服務。」

這些了悟實在是對我幫助很大。我感覺她以一種特別的方式在幫助我加速我的因果平衡。我需要這個經驗,來增加我的彈性與柔軟度。謝謝小美和我的共同創造,讓我整合它。下次遇到類似的情境,我會以開心與平靜的方式經驗它

至此,我的振動頻率改變了這個"中斷對話事件"轉形成感恩與更深了解的體驗

附錄一
溫蒂.甘迺迪說: 你發射什麼東西出去,這東西最後一定會回到你的身上。

真正的改變唯有透過調整頻率才辦得到。換言之你只能改變你自己,至於別人你一個也改變不了。但你可以用「讓自己成為活生生的榜樣」來影響別人,讓別人有看到不同的生活版本的機會而選擇改變。」又說「請對你心中升起的感受保持覺察。你現在的情緒是恐懼還是慈悲?如果你感受到了恐懼,就代表你的意識裡仍有一個低頻的震動程式在運作著。但與其譴責自己,不如肯定自己,因為你成功地發現到一個潛藏在下意識的信念。一旦認出它的存在,你就能整合。所謂的整合就是放下批判,而放下批判,就得把視角從受害者或加害者的心態轉變成共同創作者的心態。可以的話,問問自己:

一,我一開始為什麼創造出這個東西或事件?
二,這東西對我來說有甚麼好處?
三,我想從這二元對立的遊戲中學到什麼?

了解事件對你代表的意義,你就能改變自己的觀點,對整件事的體驗也會改觀。如此一來,你的意識就能提升到更高層次



附錄二 巴夏的自我覺察的舉例

有人問巴夏:
你可否舉例說明恐懼會帶來什麼樣的訊息?
巴夏:
有這樣的一個例子你正在一條街上走。有個人朝你走過來,突然之間你害怕了:「他想幹什麼?他想幹什麼?他為什麼煩我?我不想被設計。他會搶劫我嗎?他想幹什麼?」

「抱歉打擾!請問幾點了?」「好的。」「非常謝謝你。再見。」

「我為什麼這麼害怕?我為何在一無所知的情況下這麼害怕?」你所創造的情境和你所相信的習慣。其中的訊息是要讓你知道,你的恐懼反應讓你覺察到你不想要的內在信念。

那就是訊息。如果你不想過那種惶恐的生活,那麼你就已經允許自己,讓恐懼顯現出你內在的信念了。你可以改變它們。這是恐懼傳達訊息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