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是我們想從別人那乞求的東西,都是我們以為自己沒有的。因為我們不願意先給自己,所以無論其他人怎麼給我們,都無法真正滿足我們。這些東西包括愛、尊重、肯定、支持、依靠、成功、財富和快樂...。
於是時不時地,我們反倒會吸引更多「我覺得自己缺乏那個東西」的體驗,直到我們願意先給自己,讓自己沉浸在滿足它的振動裡,才能結束這種痛苦渴求的模式。
一旦我們真的給了自己所需的東西,內心便能發射出「我有之而且我知道所來之處還有更多」的振動頻率,不久之後,外境自然會反映出這種豐饒的實相。
一個案例
小美:「昨天發生一件事情,我還在探索他帶來的禮物。我高中時跟隔壁班的同學比較要好,其中一個說她要結婚了,結果我很興奮的去找了最要好的朋友,說我們可以安排一起去旅行跟參加婚禮。她跟我說她已經跟她們班有約了,不方便帶我一起參加,很早之前新娘有偷偷說,所以她們規劃很久了。
小美:「昨天發生一件事情,我還在探索他帶來的禮物。我高中時跟隔壁班的同學比較要好,其中一個說她要結婚了,結果我很興奮的去找了最要好的朋友,說我們可以安排一起去旅行跟參加婚禮。她跟我說她已經跟她們班有約了,不方便帶我一起參加,很早之前新娘有偷偷說,所以她們規劃很久了。
我的第一個反應是覺得我被排除在外了很錯愕跟傷心,第二個反應是覺得很無奈,好像我一直在遇到這樣的事。我發現,我最害怕這種格格不入沒有歸屬的感覺,因為我的不安,我一直以為我需要拉著別人當我的支持。
我開始在思考,這樣的主題體驗是否含有我要學習的事?這會不會是我把自己關起來了,到處都在抓,其實我的學習是,如何自己一個人也很穩定且來去自如?」
我説:「被排除的經驗是你一直遇到的模式;格格不入頻率容易吸引來這種實相!」
「不太懂?這種實相指什麼?」
「妳的體驗,這個排斥事件,就是你的實相。」
「對!」
「只有妳才會有的體驗,就是妳的實相。而許多人共有的體驗,就稱作群體實相。」
「是因為我關注的焦點在這裡嗎?」
「是的。而且,除非妳定義它,認為它是什麼,否則根本就沒有“物質實相”的體驗會產生。 因為妳認定它是排斥事件,所以妳感受到錯愕跟傷心。」
我説:「被排除的經驗是你一直遇到的模式;格格不入頻率容易吸引來這種實相!」
「不太懂?這種實相指什麼?」
「妳的體驗,這個排斥事件,就是你的實相。」
「對!」
「只有妳才會有的體驗,就是妳的實相。而許多人共有的體驗,就稱作群體實相。」
「是因為我關注的焦點在這裡嗎?」
「是的。而且,除非妳定義它,認為它是什麼,否則根本就沒有“物質實相”的體驗會產生。 因為妳認定它是排斥事件,所以妳感受到錯愕跟傷心。」
「原來是我的定義可以決定的!」
「妳的定義決定你的體驗。但是妳離不開妳內心真實的感覺,妳會不自覺的往那邊去想。因為有格格不入,害怕被排斥的感覺一直存在妳的內心。 所以,妳到底想要從中學到什麼東西呢?」
「學會每個人都是獨立的?每個人本來就屬於自己?我需要自己接納自己?」
「這樣回答太空洞了。讓我換個方式問妳,如果沒有這些遭遇,妳就不會了解什麼?」
「不了解被排斥的人的感覺。」
「就是這個! 被排斥的痛苦!」
「這是我要學的?我已經知道了呀!」
「看深一點。妳知道自己的難受,但妳可曾覺察到妳也會無意識地排斥ㄧ些人嗎?妳認為某些人不夠努力、不入流和不認真,虛度時光,有些同學甚至已經被妳打X了!」
「啊...好像有。我也會覺得我想跟「更好」的人在一起。無意識把人分等級。」
「排斥即批判。有時候甚至妳的男朋友的某些性格也會被妳排斥。他們不好受,但是妳卻沒有察覺。所以相同的模式就一再來找妳!妳並沒有學到其中的教訓。」
「難道我不能有不喜歡的特質嗎?」
「不喜歡和排斥是二回事。前者在聲明妳是誰;後者在批判別人不好。」
「原來有這個差別,我一直在練習允許自己可以不喜歡。」
「例如,當妳說不喜歡游泳,妳就是一個不喜歡游泳的人。但妳說妳排斥游泳,妳便給了它審判!」
「我懂了,我好像很容易會跳到「對」、「錯」,只是我不喜歡,我就覺得這件事不對,然後就排斥。」
「妳可以不喜歡游泳,但要承認它的價值。因為它對別人很好。」
「啊,我要看到它的價值,即使我不喜歡或是不認同。」
「沒錯。那麼喜歡游泳的人會理解妳,因為他們會認同妳喜歡別的東西。可是如果妳審判了游泳,妳將惹惱他們!」
「以前我會勉強自己去假裝沒有不喜歡。」
「這是沒有必要的,那會阻塞自己的能量流動。」
「我發現審判的聲音也很會對付我自己。」
「妳批評了別人,自然也會批評自己。這是同一件事。」
「當我能理解而非審判時,我內心對於被排斥的恐懼會消除嗎?」
「這是二回事,不過它會增加妳的明晰。我們還得回到這個事件上面。」
「我這次試著這麼做:我告訴那個朋友,我能理解畢竟不同班,只是感到可惜我沒辦法一起。他回應我可以之後約去他家過夜玩耍。我好像沒有以前會的那麼難受。」
「可是妳的內心還是覺得怪怪的。」
「對啊!」
「因為妳還沒有收到這事件想要傳達的訊息。」
「我開始去回想自己生命中的朋友關係,就覺得越來越低落,我好像一直在四處抓取什麼,分散了注意力,但其實真心喜歡我的人不是沒有。」
「妳的問題出在,妳想從別人那裡獲得注意和接納。」
「對!」
「妳以為你沒有這些東西。這是妳潛意識的想法!」
「我以為我沒有注意和接納。所以其實我有?我要學的是發現我有嗎?」
「不是學習如何擁有,而是更深地了解妳有之。」
「好像隱約有感覺到是要回到自己身上,怎麼了解?」
「妳覺得別人要怎麼做?妳才會有被接納的感覺。」
「會主動想到我,把我視為團體的一份子,願意接受我的任何決定與反應。」
「還有呢?」
「重視我的感覺,喜歡我的一切,會站在我這邊,會為了我付出,能夠跟我有深入的交流。」
「說得太好了!把你所說的那樣對待你自己,「我會主動想到自己,把自己視為團體的一份子,願意接受自己的任何決定與反應,重視自己的感覺,喜歡自己的一切,會站在自己這邊,會為了自己付出,能夠跟自己有深入的交流。」
「就這樣?在任何時候都這樣嗎!我不用也對別人這樣嗎?」
「先別急著質疑,試著再唸它三遍。然後看看自己還需要從別人那乞討注意和接納嗎?」
三分鐘後小美說:「好像不需要了,因為我自己就ok呀!」
「因為妳都有了!」
「對耶,我都有了。而且,其實我男友也是這樣對我的。」
「可是妳之前並沒有如此對待自己,所以不管妳的男朋友怎麼做,妳都覺得不夠!」
「對!原來如此!」
「付諸行動,做到這段話的內容。直到你有非常確定的感覺為止。這就是對自己已有的東西的更深了解。」
「好!」
「現在你還有覺得怪怪的嗎?」
「沒有啦!」
「這代表妳真的收到它的訊息了。」
「我終於發現你說的,我明明有,卻一直跟別人要。好好笑,哈哈哈」
「因為之前妳的潛意識認定妳沒有!而現在妳改變了。」
「其實我想追求的東西,我本來就有,是嗎?」
「妳在外面所尋找的,妳已擁有。一旦妳付諸行動,妳潛意識所相信的想法就會改變。不久之後妳的體驗就會契合新的信念。」
「所以我從來就不是要學習如何擁有,而是去學習更深入了解我已有的?」
「正是如此!」
「每個人擁有的都一樣嗎?每個人都是如此圓滿?」
「每個人都不一樣,但是都可以很圓滿。」
「我還能夠如何發現我有什麼呢?」
「就讓妳日後的境遇告訴妳吧! 因為每個妳以為妳匱乏的東西,都會幻化成是妳的實相,目的是在告訴妳,妳誤解了自己什麼。」
「每個我缺的東西,都是我有的,是嗎?」
「當然。上天早就把圓滿送給每一個人了。等待妳更深的了解自己,探索自己,回憶起自己的美好。」
「好像深夜加油站遇見蘇格拉底,謝謝你。」
「我也謝謝妳的分享。」
「我開始相信我擁有值得探索與行動的美好。」
「一定要做到:主動想到自己,把自己視為團體的一份子,願意接受自己的任何決定與反應,重視自己的感覺,喜歡自己的一切,會站在自己這邊,會為了自己付出,能夠跟自己有深入的交流。以便在內心獲得一種非常確定的感受!」
「好!」
過了三天小美又傳line 給我,她說:「後來我主動詢問其他可能會去參加的同學, 有幾個人回覆我還不確定是否能夠參加。 我已經決定到時候一定會要去參加婚宴, 並且如果沒有其他人與我一起,就安排一趟自己的小旅行。」
我回應:「太好了,這種安排令人感到開心。 一切操之在自己的感覺真棒!」
我回應:「太好了,這種安排令人感到開心。
附錄
「你說你想要成功,而宇宙說好的,你是那樣 (就如你潛意識所認定的那樣發生) 。所以你想要成功,就產生出你缺乏成功。你想要有錢,必然產生出你缺錢。…(因為你一定是在下意識裡深信自己沒有,不然你怎會汲汲向外渴求它) ,結果你就會有這些缺乏的經驗。」 與神對話第一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