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的重點並不是發生什麼事情,而是我們對事情做出了什麼反應。
在還沒有看各種實例之前,我們先來理解產生情緒反應的真正原因。原因很簡單,就是我們先在內心存有各種想法與定義,然後當我們遇上某個對應內心想法的情境時,就會被觸發情緒反應。例如要被法院傳訊或判決時,很多人會害怕發抖,因為被審判或被關是可怕的事情。試想當我們只有兩歲的時候,在腦子裡尚未裝填別人教我們的各種想法前,遇到這個情境,我們會害怕發抖嗎?
一定不會。為什麼? 原因不是二歲的孩子不懂事,而是因為我們還沒被教導要怎麼樣定義這些情境而且應該要有什麼反應。很明顯,這些都是從別人那學來的,絕不是與生俱來的。
因此如果我們想要對相同的情境產生不同的反應,就需要釋放老舊的想法,重新裝上新思想。
接下來我們來談談三種遇到事情的反應:
第一種就是被外境牽著鼻子走而做出各種負面情緒的反應,或出於害怕而壓抑自己的情緒,總是強忍到最後才爆發出來,甚至讓自己變成一個毫無感覺,否認自己的情緒,壓抑負面情緒的人。
第一個例子
小美甲說:「剛剛回到家,我爸立刻說我媽之前割除的甲狀腺有癌細胞,雖然正式報告週三才會出來,但醫生說依他的認知有癌細胞的可能性非常大。我其實對這件事很無感,應該說我沒有那麼擔心,畢竟醫生會把他該做的事情做好。但是我爸那種瘋狂的不安跟焦慮又出現了,我發現自己在擔心自己會被爸爸的不安跟焦慮影響。」
我說:「在這個情境中,妳定義妳自己是什麼樣的人?妳認為妳是誰?」
「我不知道要怎麼定義自己,不確定要往哪邊下手?」
「妳可以先誠實陳述自己的想法。」
「我害怕的是我爸的焦慮和不安,我不停地想起之前我弟待在家一年不去找工作,然後我爸媽的焦慮搞得我跟我妹覺得很煩,我們變得很討厭回家,只想逃!我討厭我爸的懦弱,和一臉無能為力的表情,好像他註定就是會遇到這種事,而他除了焦慮不安,其他事他都不會。而我對這一切也只能無能為力,我也很討厭自己的無能為力。」
「其實從妳的陳述中,妳已定義了自己是誰。
妳用妳的感受與反應,不斷地跟這個世界宣稱,妳是一個容易受爸爸影響的人,特別是他的焦慮不安會觸發妳的煩躁和厭惡。同時,妳也定義自己是一個專注於「審判自己與別人」無能的人。
自我覺察的第一步就是發現,原來我是這樣的人哦!
時時刻刻覺察自己的反應與行動,在每個當下清晰照見自己在該情境中選擇做一個什麼樣的人。這是自我突破的第一個關鍵。」
我說:「在這個情境中,妳定義妳自己是什麼樣的人?妳認為妳是誰?」
「我不知道要怎麼定義自己,不確定要往哪邊下手?」
「妳可以先誠實陳述自己的想法。」
「我害怕的是我爸的焦慮和不安,我不停地想起之前我弟待在家一年不去找工作,然後我爸媽的焦慮搞得我跟我妹覺得很煩,我們變得很討厭回家,只想逃!我討厭我爸的懦弱,和一臉無能為力的表情,好像他註定就是會遇到這種事,而他除了焦慮不安,其他事他都不會。而我對這一切也只能無能為力,我也很討厭自己的無能為力。」
「其實從妳的陳述中,妳已定義了自己是誰。
妳用妳的感受與反應,不斷地跟這個世界宣稱,妳是一個容易受爸爸影響的人,特別是他的焦慮不安會觸發妳的煩躁和厭惡。同時,妳也定義自己是一個專注於「審判自己與別人」無能的人。
自我覺察的第一步就是發現,原來我是這樣的人哦!
時時刻刻覺察自己的反應與行動,在每個當下清晰照見自己在該情境中選擇做一個什麼樣的人。這是自我突破的第一個關鍵。」
過了幾天,小美傳line 給我:「我知道了!我在還沒有理解我爸為什麼那麼不安的理由前就已經審判他是一個充滿恐懼跟懦弱的人,我如此厭惡這個部分,因為我也擁有這個部分。我沒有去理解他,只是一昧地覺得「他不應該如此,他要再更勇敢一點」,仔細想想,這跟多年前我剛踏入職場感到痛苦的時候,他也只用一句話下定論:「你連這個都不能忍受,以後還能做什麼?」,我們之間沒有什麼差別。
那個當下,我其實只要說的一句話:「現在我能夠為你做些什麼嗎?」如此而已。
我爸他們沒有理解生病的原因是很多原因造成的,他們用自己抱持的信念來看待這件事,覺得生病很可怕,因為癌症會造成生活中更多的不便以及不開心,他們在「暗示」未來的日子註定是會遭遇的更多的困難。」
我說:「真捧!妳能夠覺察自己與別人了,這樣妳就不會再捲入煩躁不安裏。接下來,請妳去思考,妳在這個情境中,想做什麼樣的人?」
「我想當一個不被動搖的人。」
「對環境不為所動或不起反應,只是一個表面看起來的樣子。如果一味追求「不為所動」,非常容易會掉入麻木,沒感覺的陷阱中!這是一個最常見的誤解。
那個當下,我其實只要說的一句話:「現在我能夠為你做些什麼嗎?」如此而已。
我爸他們沒有理解生病的原因是很多原因造成的,他們用自己抱持的信念來看待這件事,覺得生病很可怕,因為癌症會造成生活中更多的不便以及不開心,他們在「暗示」未來的日子註定是會遭遇的更多的困難。」
我說:「真捧!妳能夠覺察自己與別人了,這樣妳就不會再捲入煩躁不安裏。接下來,請妳去思考,妳在這個情境中,想做什麼樣的人?」
「我想當一個不被動搖的人。」
「對環境不為所動或不起反應,只是一個表面看起來的樣子。如果一味追求「不為所動」,非常容易會掉入麻木,沒感覺的陷阱中!這是一個最常見的誤解。
那些活過地球的大師的確不受外在環境的影響,但他們並不是把力氣放在不起反應的修練上。相反地,他們個個熱情非凡,充滿喜悅,十分享受生命帶來的滿足,所以才能吸引了群眾的注意。他們永遠都是有反應的,像是熱情,愛,興奮,好奇心,創意或智慧的反應便是(見本文的下半部)。所以我建議妳再認真思考一下妳真正想做什麼樣的人? 或是思考你在這樣的情境中,你的熱情,愛,興奮,好奇心或創意會是什麼? 然後把它表現出來,做一個妳很喜歡的自己。」
第二個例子 小美乙從原本的自我定義中走出來。
小美乙:「老師 午安好久不見了!! 我們民事訴訟案件聽主管說,最近要聽判決了,我心裡有點七上八下的,因為也曾經去問過一個會看八字的老師,他跟我說官司能拖到明年就好對我有利,這句話,有點讓我被制約了,我有點害怕,我知道我被制約,但是還是無法抹去心中的害怕,能幫幫我嗎?」
我說:「我感受到妳的恐懼。妳在害怕什麼呢?」
「我害怕賠錢,這是我最不想要的。」
「所以妳一直在擔心,萬一要賠錢,那該怎麼辦?」
「是的,這就像在否決了我這個人。」
「賠錢代表被否定?為什麼?」
「不代表,但因這件事情有許多人對我做出了很多評斷跟批判,雖然我表面覺得沒關係,這是應該的,但是其實內心很難受,會覺得好像自己該得到懲罰。」
這時我洞悉出小美不自覺的定義自己是該被懲罰的罪人,所以我回道:「那些想丟妳石頭的人,早就丟了。」
「對,已經丟了! 哈哈。其實我也不是親耳聽見,而是口耳輾轉聽到,所以不代表是真的,只是內心的恐懼太多了,又不想面對,時好時壞。」
「但他們實際上沒丟到妳,他們只是在找自己壓力的發洩口,他們不知道,石頭反而砸回了他們自己,所以他們現在並不好受。」
「這個是真的,我在旁邊看,覺得那些告我的人活得真的很辛苦! 我都能感受到他的掙扎根糾結。」
「法律的判決已經定案,妳無從逃避。但如果妳面對它,就會發現它...還好。因為這是妳可以承擔的。甚至在改變妳自身的態度後,這件事最後的結果將完全不同。」
「是啊,往往都在我真正面對之後,真的會發現當初多慮了。哈哈,老師這句話有戳到我了,常常白擔心揣測很多情境,很愛演戲,真的要改掉這壞毛病。」
「妳判自己有罪,這是最難以承受的。」
我說:「我感受到妳的恐懼。妳在害怕什麼呢?」
「我害怕賠錢,這是我最不想要的。」
「所以妳一直在擔心,萬一要賠錢,那該怎麼辦?」
「是的,這就像在否決了我這個人。」
「賠錢代表被否定?為什麼?」
「不代表,但因這件事情有許多人對我做出了很多評斷跟批判,雖然我表面覺得沒關係,這是應該的,但是其實內心很難受,會覺得好像自己該得到懲罰。」
這時我洞悉出小美不自覺的定義自己是該被懲罰的罪人,所以我回道:「那些想丟妳石頭的人,早就丟了。」
「對,已經丟了! 哈哈。其實我也不是親耳聽見,而是口耳輾轉聽到,所以不代表是真的,只是內心的恐懼太多了,又不想面對,時好時壞。」
「但他們實際上沒丟到妳,他們只是在找自己壓力的發洩口,他們不知道,石頭反而砸回了他們自己,所以他們現在並不好受。」
「這個是真的,我在旁邊看,覺得那些告我的人活得真的很辛苦! 我都能感受到他的掙扎根糾結。」
「法律的判決已經定案,妳無從逃避。但如果妳面對它,就會發現它...還好。因為這是妳可以承擔的。甚至在改變妳自身的態度後,這件事最後的結果將完全不同。」
「是啊,往往都在我真正面對之後,真的會發現當初多慮了。哈哈,老師這句話有戳到我了,常常白擔心揣測很多情境,很愛演戲,真的要改掉這壞毛病。」
「妳判自己有罪,這是最難以承受的。」
「因為妳一直不能確定自己的美好,妳以為自己有罪,應該接受懲罰。所以才把這件事惹上身。」
「真的是如此,我一直在懲罰自己。」
「妳正在學習,通過妳的失敗學習而且通過妳的成功學習,但妳就是在學習,妳並沒有什麼罪!」
「哈哈,對,我只是在這過程中學習,這學習道路很有趣。」
「所以請妳不要再判自己罪了,妳只是在學習。」
「謝謝老師,我無罪釋放了 哈哈哈
法律的判決已經定案,是我可以承受的,我也會說還好!還好!」
「妳本來就是美好良善的人,通過這次事件,妳要更確定自己真的是。因為妳不是故意要騙别人的,妳知道當初的情況。你沒罪了,記得之後要去做更聰明的選擇。」
「謝謝老師,這一段話真的好棒,釋放了我,我忘記我本來就是美好良善的人,真的忘記太久了!呵呵...」
過了二個星期,在判決的當天晚上,我主動關心小美,「今天判決如何?」我問道。
「還沒判決,變成辯論庭。但是老師,我已經不擔心了。謝謝您,不論發生什麼問題,我都不以恐懼出發。因為我如此良善,沒問題的。」
「妳真棒!面對如此困難的情境,妳卻可以清晰地定義自己是良善的人! 我深深以妳為榮。這的確是妳真實的自己。」
第二種是誠實地去探索自己的反應以及理解自己為什麼會有這反應,儘可能去找到產生該反應的想法與定義。然後學會站在不審判的立場重新檢視情境,以便從中學到需要了解的東西。
這是我幾年前的例子。 一個怕輸的自己
有天我們要去尖石鄉的一家餐廳用餐,出發前我告訴老婆一個小時會到,結果就在山路彎來彎去的時候,她突然說:「說什麼一個小時會到?根本就不可能。」我回答:「出發時是11:15,差不多就是一個小時。」她非常生氣,急忙地拿出手機查詢時間,她想證明我錯了。她說:「現在已12:05,怎麼可能會到?」我一邊說「差不多就是一個小時,因為它就在前方。」一邊感受到那股被質疑的憤怒。
那時候我已經養成審視自己的習慣,所以話剛說完,我立刻覺察到自己陷入,想跟老婆爭辨誰才是對的情緒裏,然後我就笑了出來。原來我有一個潛藏的人格,那麼害怕不正確,那麼想要辯贏,那麼在意我是對的。我清楚地看見
這個我,好希望自己是對的而別人錯了。因為他怕極了被瞧不起呢!
我一想到這個就開心。因為我又挖到一個需要被整合的潛隱人格了。
當天回家我在日記上寫著:
「爭赢了又如何?證明我是對的而別人錯了,別人會因此看得起我嗎?還是心裡不服氣的討厭我呢?我顯然在做無效的行為,因為想爭赢的態度會把我和別人的關係轉化成敵對的緊張狀態,只是把情況弄得更糟罷了。
更何況爭贏了,跟我好不好和厲不厲害完全沒有關係。但它卻代表我刺傷了對方的心。這樣洋洋得意有什麼意義?而且極力爭辯反而在聲明我是一個心虛的人,我不就在定義自己是卑賤毫無價值的人!因為如果我知道我的存在自有價值,輸跟贏與我何干?我何必去爭? 我怎麼會這麼無知!
我能理解的這個人格的存在的理由,他害怕我沒有價值,他想藉贏過別人來督促我努力向上。謝謝他這麼關心我和幫助我,沒有他,我不會是今天的我。
我觀想自己抱著他說:「你不需要做任何的努力,就值得被疼愛。活著自有價值,這是毫無疑問的。我現在要成為一個完整的大我,所以過去需要贏別人或讓別人輸的想法,已經不適合了。你是我珍愛的一部分,謝謝你曾給我的幫助。」
從那一刻起,我再也沒有捲入「誰贏誰輸,誰對誰錯」的爭執裏。在那短暫的緊張中,我釋放了我自己,真感謝老婆忘情的演出。
第三種,就是不管當下的環境的表面看起來如何,都能夠有意識地選擇自己要在面對的情境裡”做一個什麼樣子的人”。這種出於清晰的自我覺察的選擇能力,是所有活過地球的大師都在使用的技巧。
耶穌的例子
文士和法利賽人帶著一個行淫時被拿的婦人來,叫她站在當中, 就對耶穌說:「夫子,這婦人是正行淫之時被拿的。 摩西在律法上吩咐我們把這樣的婦人用石頭打死。你說該把她怎麼樣呢?」
他們說這話,乃試探耶穌,要得著告他的把柄。耶穌卻彎著腰,用指頭在地上畫字。他們還是不住地問他,耶穌就直起腰來,對他們說:「你們中間誰是沒有罪的,誰就可以先拿石頭打她。」 於是又彎著腰,用指頭在地上畫字。
他們聽見這話,就從老到少,一個一個地都出去了,只剩下耶穌一人,還有那婦人仍然站在當中。
耶穌就直起腰來,對她說:「婦人,那些人在哪裏呢?沒有人定你的罪嗎?」
她說:「主啊,沒有。」耶穌說:「我也不定你的罪。去吧,從此不要再犯罪了!」(約 翰 福 音 第八章)
耶穌在這個情境中用祂的行動,定義自己是一個仁慈而且不會審判別人的人。所以祂沒有跟著群眾起鬨,拿起石頭丟那婦人。相反的,祂做出平靜,智慧與愛的反應,並且讓群眾有機會審視自己,不至於做出傷害那婦人(也傷害自己的靈性)的舉動。祂的一言一行都清楚地反映了祂的明晰與覺察。
佛陀的例子
當時世尊住在王舍城栗鼠飼養處的竹林中。
惡罵者婆羅墮若婆羅門聽說有婆羅墮若姓之婆羅門在沙門喬答摩(佛陀俗名)面前受戒出家。就生氣、不悅地去見世尊。抵達後,以無禮的、粗惡的言語責罵、誹謗佛陀。
當時世尊對惡罵者婆羅墮若婆羅門這麼說:「婆羅門!你有你的朋友、同僚、親族、親屬、客人曾來拜訪你嗎?」
「喬達摩!有時會有我的朋友、同僚、親族、親屬、客人來找我。」
「婆羅門!你是否招待他們可吃的硬食或軟食嗎?」
「喬達摩!有時我招待他們可吃的硬食或軟食。」
「婆羅門!但,如果他們不領受,那食物是誰的呢?」
「喬達摩!如果他們不領受,那還是我們的。」
「同樣的,婆羅門!你惡罵、激怒、批評著不惡罵、不激怒、不批評的我們,我們不領受,婆羅門!那還是你的;婆羅門!那還是你的。 婆羅門!凡回罵惡罵者;回激激怒者;回批批評者的人,婆羅門!這被稱為『一起吃;領受且交換。』我們既不與你一起吃,也不與你交換,婆羅門!那還是你的;婆羅門!那還是你的。」
「包括國王的眾人都知道喬達摩是阿羅漢。而你竟然在生氣!」
「憤怒從何處來?對已調御內心而且過著正確生活的人; 對從正確地瞭解的解脫者;對這樣內心平和的人來說。 向發怒者發怒回去,只會對他更糟而已,不對已發怒者發怒回去,才是戰勝了難勝的困難。這麼做是利益雙方的:自己與對方,知道對方已被激怒後,能正念地平靜面對他。如此是療癒雙方:自己與對方,那些批評:『這種內心平靜的人是傻瓜』的人們,是不了解正法的人。」
於是婆羅墮若婆羅門對世尊這麼說: 「太偉大了,喬達摩!……我要歸依喬達摩尊師、法、比丘僧團,願我得在喬達摩尊師面前出家,願我得受具足戒。」
那時,惡罵者婆羅墮若婆羅門得到在世尊的面前出家、受具足戒。 受具足戒後不久,婆羅墮若住於獨處、隱退、不放逸、熱心、自我努力時,不久,以證智自作證後,…他證知:「出生已盡,梵行已完成,應該作的已作,我不再需要輪迴了。」
最後惡罵者婆羅墮若也成了阿羅漢。
南傳巴利語經文 《相應部7相應2經/惡罵經》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時,有年少賓耆迦婆羅門來詣佛所,於世尊面前作粗惡不善語,嗔罵呵責。爾時,世尊告年少賓耆迦:“若于一時吉星之日,汝當會諸宗親眷屬耶?”
賓耆白佛:“如是,瞿曇!”
佛告賓耆:“若汝宗親不受食者,當如之何?”
賓耆白佛:“不受食者,食還屬我。”
佛告賓耆:“汝亦如是,如來面前作粗惡不善語,罵辱呵責,我竟不受。如此罵者,應當屬誰?”
賓耆白佛:“如是,瞿曇!彼雖不受,且以相贈,則便是與。”
佛告賓耆:“如是不名更相贈遺,何得便為相與?”
賓耆白佛:“雲何名為更相贈遺,名為相與?雲何名不受相贈遺,不名相與?”
佛告賓耆:“若當如是罵則報罵,嗔則報嗔,打則報打,鬥則報鬥,名相贈遺,名為相與。若複,賓耆!罵不報罵,嗔不報嗔,打不報打,鬥不報鬥,若如是者,非相贈遺,不名相與。”
賓耆白佛:“瞿曇!我聞古昔婆羅門長老、宿重行道大師所說:‘如來、應、等正覺,面前罵辱、嗔恚、呵責,不嗔不怒。’而今瞿曇有嗔恚耶?”
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無嗔何有嗔?正命以調伏,
正智心解脫,慧者無有嗔。
以嗔報嗔者,是則為惡人;
不以嗔報嗔,臨 敵伏難伏;
不嗔勝於嗔,三偈如前說。”
爾時,年少賓耆白佛言:“悔過!瞿曇!如愚如癡,不辨不善,而于沙門瞿曇面前粗惡不善語,嗔罵呵責。”聞佛所說,歡喜隨喜,作禮而去。《雜阿含1152經》
佛陀在這個情境中用祂的行動,定義自己是一個平靜而且深具智慧的指導者。所以祂沒有跟著婆羅墮若捲入互罵的情緒中。相反的,祂做出平和,智慧與慈悲的反應,引領對方理解瞋怒心的結果並且告訴他還有其他更聰明的選項可選。祂的一言一行都反映了祂知道自己是誰的覺察與明晰。
和平朝聖者的例子
她說:「我曾被一個情緒不穩的年輕男孩子毆打。他想要健行,卻又怕會摔斷腿,沒人救他。沒人敢跟他一起去,因為他塊頭很大,像是個打足球的,而且偶爾還會動粗。以前他打過他媽媽,嚴重到她住院好幾禮拜。所有的人都怕他,因此我就自告奮勇陪他去。
爬上第一個小山頭的時候,一切都還平安無事。但不久暴風雨來了,越來越逼近我們,他嚇得要命,突然間他失常了,衝過來打我。由於他還背了個大背包,我想我要跑的話可以跑得掉,但是我沒有動。即使在他打我的時候,我仍然對他懷著最深的慈悲。會這樣打一個完全無招架之力的老婦人,這個人心中病得多嚴重啊!在挨打時,我以愛洗浴他的恨。終於,他停手了。
他說:「你沒有還手!我媽媽都會還手。」由於知道他心理的障礙,我這樣的不立即反應,終於觸動了他內心的良善。是的,每個人都有良善,不論埋藏得有多深。事後他非常悔恨自責。
和一個人的脫胎換骨相比,我身上這點瘀青又算得了什麼呢?長話短說,自此他再也沒有動粗了,現在他是世界上一個有用的人。 」
爬上第一個小山頭的時候,一切都還平安無事。但不久暴風雨來了,越來越逼近我們,他嚇得要命,突然間他失常了,衝過來打我。由於他還背了個大背包,我想我要跑的話可以跑得掉,但是我沒有動。即使在他打我的時候,我仍然對他懷著最深的慈悲。會這樣打一個完全無招架之力的老婦人,這個人心中病得多嚴重啊!在挨打時,我以愛洗浴他的恨。終於,他停手了。
他說:「你沒有還手!我媽媽都會還手。」由於知道他心理的障礙,我這樣的不立即反應,終於觸動了他內心的良善。是的,每個人都有良善,不論埋藏得有多深。事後他非常悔恨自責。
和一個人的脫胎換骨相比,我身上這點瘀青又算得了什麼呢?長話短說,自此他再也沒有動粗了,現在他是世界上一個有用的人。 」
和平朝聖者在這個情境中用她的行動,定義自己是一個慈悲而且了解愛的力量的療癒者。所以她沒有跟著那位情緒不穩的年輕男孩子,捲入瘋狂互毆的憤怒中。相反的,她做出平靜,慈悲與愛的反應。她的潛意識信念十分清晰: 唯有瞭解,仁慈與愛才能平息暴力。她知道每個人的內心,無論藏的多深,都有良善,對於這一點她完全沒有懷疑,所以她能無懼地活在這個世上。她的一言一行都反映了她知道自己是誰的覺察與明晰。
德蕾莎修女的例子
她說:「我永遠記得這一天,我走在路上,看到水溝裡有什麼東西在動。我把爛泥巴撥開,發現那裡有一個人,還有蟲子在啃著他的肉。我們把他帶回來,花了三個小時才幫他清理乾淨。
在這慘不忍睹的情況下,這人只說了一句話:「我流浪在外,活得像個畜生。如今卻蒙神愛與照顧,即將死得像個天使。」正當我們還在與他一同禱告,為他向上蒼祈求,他抬頭看看身邊的修女說:「修女,我要回到主的身邊了。」然後就往生了。他的臉上掛著一抹無比美好的微笑,我從來沒有見過像那樣的燦爛微笑。
能見到這樣一個有著高尚情操的人,真是太美好了。沒有抱怨,沒有咒罵,正如天使一般!這是物質貧乏但精神富足的人偉大的地方。」
能見到這樣一個有著高尚情操的人,真是太美好了。沒有抱怨,沒有咒罵,正如天使一般!這是物質貧乏但精神富足的人偉大的地方。」
德蕾莎修女在這個情境中用她的行動與反應,定義自己是一個慈悲與兄弟愛的人。因為她沒有嫌棄水溝爛泥巴髒,也不覺得流浪漢身上爬著蛆可怕。她完全不受外境表象的影響,她已調伏了內心,能夠專注於慈悲與兄弟手足的愛中。她的一言一行都反映出她知道她是愛的覺察與明晰。
附錄
巴夏說:
感受你的最高熱情,馬上付諸行動做它
因為,熱情就是你的真實振動頻率
盡你最大能力去做
而且不帶一絲執著或期待,
不要認為你知道“你的熱情行動,應該會帶來什麼樣的結果”
因為你的腦子根本不知道什麼最適合你當下的發展
如果你堅持認定你知道“結果應該是什麼樣”
並對“結果”設置了這樣的限制
那麼你的靈魂就無法給予你,比你所想到的好的多得多的事物
所以,當你安住於熱情時,那麼,
你就必須完全相信靈魂所送給你的,所有你在那一刻真正需要的事物
要知道你的腦子只是被設計來體驗已發生的事情,並且吸收這些經歷
頭腦是絕對無法知道下一刻之後會發生什麼事的
但你的靈魂知道
因此,它會指引你,跟你說:
“跟隨你的熱情和喜悅!”
那是你的指南針,指出你真正的方向
那是你的羅盤,讓你可以和真實的自己保持一致
並走在屬於你的人生道路
跟隨你的熱情
跟隨你的愛
跟隨你的興奮
跟隨你的好奇心
跟隨你的創造力
那才是真實的你
你的熱情愛興奮好奇心創造力就是你的真實自己
然後,你就會發現,你的道路不會出差錯
這將會是一條阻力最小,充滿喜悅的道路
你的掙扎和衝突將會變少很多
這就是生命的運作方式
你順著屬於你自己的水流,輕鬆流著
而不是費盡力氣逆流掙扎
因為你不抵抗水流,你跟隨你的最高熱情
又說:
請你忘掉你所學到的,所有與你不想成為的人毫無相干的東西
因為這就是你現在要經歷的過程
你可以放下它們,然後重新認識你自己,你真正的本質和核心
然後活出那樣的人生,活出你真實的自己